<code id="1u4om"><rp id="1u4om"></rp></code>
<acronym id="1u4om"><label id="1u4om"><xmp id="1u4om"></xmp></label></acronym>
  • <track id="1u4om"></track>
    1. <table id="1u4om"></table>
        1. 堅定教育自信 培養創新人才

          時間: 2021-12-01    來源: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10個人中有8個是文盲,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數只有11.7萬人。如今,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事業的繁榮,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筑牢了人才與智力之基,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貢獻了積極力量。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和瓶頸制約,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與之相適應,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積極承擔起自主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時代使命。

          有信心

          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臺,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font>

          對于我國的創新人才培養,社會上曾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認為我們的教育不行、文化不行,甚至是社會制度不行。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教授批評這些說法“在論辯中所采用的證據往往是不充分的,證明過程在邏輯上也存在很多漏洞”。

          實際上,創新人才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

          早在1985年,中央在《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提出,教育改革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2005年的“錢學森之問”,更是引發了教育界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和研究,加快了相關改革的步伐。

          實踐中,一些先進的學校、優秀的教師早已開始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得到了廣泛的試驗和推廣,創新的空間也越來越大。石中英認為,那些對中國教育持悲觀態度的人,其實是對當前教育系統內正在發生的積極變化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整個社會各個領域的活力得到極大釋放,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環境。

          高校建立了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高校兩院院士在全國院士總數占比超過40%,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創新資源的匯聚,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清華大學首次成功觀測量子反?;魻栃?,實現世界物理科學前沿領域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學研發了世界上最大非自航絞吸疏浚裝備,實現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跨越式發展……“十三五”期間,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近6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我國在創新人才培養上邁出堅實步伐,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突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地位,“六卓越一拔尖”計劃進入2.0時代,新工科全面深化、新醫科融合發展、新農科高位推進、新文科布局未來,“四新”建設交織融合、引領發展……

          “創新是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是有條件支撐的,創新也是受到國家和全社會鼓勵的??梢哉f,當前的社會制度和環境是近代以來培養創新人才最好的時期?!笔杏⒈硎?。

          有策略

          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

          7月15日,北京大學宣布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學院將加強與計算機、數學、物理、化學、材料等多個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深化與集成電路產業多環節龍頭企業的合作,打造國際一流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高地。

          在此之前,國內已有多所高校成立集成電路學院。4月22日,清華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7月14日,華中科技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正式揭牌。除這三所高校之外,中山大學、安徽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都已經或者計劃成立集成電路學院,為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已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名譽院長王陽元表示,學院頭等大事是抓好人才培養工作。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集成電路學院的成立,是高校響應國家號召、服務國家戰略的一個縮影。

          為了培養更多高水平創新人才,近年來,黨和國家加強頂層設計,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這些改革遵循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的邏輯,直面創新人才培養的現實問題,努力構建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作為創新的源頭活水,基礎研究對于我國建設科技強國意義重大,基礎研究拔尖人才的培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2009年,一個新的創新“試驗田”啟動。教育部會同中組部、財政部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1.0,累計培養學生1萬余名,已畢業的6647名學生中98%繼續攻讀研究生,32%進入世界前50名的學科深造,逐步顯現出成為未來科學領軍人才的潛質。

          在十年探索的基礎上,2018年,教育部會同科技部等六部門啟動實施拔尖計劃2.0,堅持“拓圍、增量、提質、創新”,擬在基礎理科、基礎文科、基礎醫科領域建設一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著力培養未來杰出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為把我國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人才基礎。

          去年,又一項改革重磅推出。在深入總結高校自主招生十六年試點經驗,充分借鑒上海等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成果的基礎上,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強基計劃指向明確: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此次改革最大的亮點在于,明確了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改革方向?!眹医逃荚囍笇瘑T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表示。

          各個高校根據自身實際,從課程、科研、實踐、國際交流合作等多個維度改革,努力探索包括基礎研究人才在內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復旦大學探索實施本科榮譽項目,設置明顯高于普通課程深度的大學分課程,以富有挑戰性的榮譽課程和高標準的科研實踐為核心,培養拔尖人才;北京師范大學整合教務處和研究生院工作職能,成立教務部(研究生院),統籌本研一體化培養,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中國政法大學創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培養“外語法學雙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開啟跨校貫通培養新模式;電子科技大學先后啟動實施6個“高水平科研團隊‘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計劃”,由國家科技獎獲得者、“長江學者”等親自組織、設計并實施,探索形成“科研育人”長效機制;浙江大學提出“努力新增世界一流大學交流項目,力爭為每位在校生提供一次海外交流學習機會”……

          跨學科專業培養、小班研討課、研究性教學、本科生科研、住宿學院 (書院) 、國際化培養人才……越來越多的探索正在高校中推進。

          未來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明了方向:“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要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font>

          有保障

          多維度全方位支撐

          高水平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以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為例,計劃提出要從組織、政策、經費等多方面提供保障。組織方面,高校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由知名學者和教學名師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由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工作小組,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為計劃實施提供支持;政策方面,改革教師激勵辦法、學生獎勵辦法、教學管理辦法等,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推進制度創新,打造拔尖人才培養的綠色通道;經費方面,高校統籌利用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等各類資源支持拔尖計劃,推動學生國際交流、科研訓練和創新實踐、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活動、國內外高水平教師合作交流等工作的開展。

          各個高校也紛紛采取措施,從師資隊伍、管理體制、激勵機制、校園文化等多個維度,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支撐與保障。

          師資質量是決定教育質量的第一要素。為了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高校普遍采用國際化戰略建設一流教師隊伍,實行國際學術職業管理中的“準聘-長聘”制度, 按照世界一流標準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和招聘一流教師,并且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出要求。例如,北京大學提出教師在教學理念上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教學內容上體現多學科融合和瞄準學科前沿,教學方法上推動翻轉課堂與混合式學習。

          管理體制上,推行“放管服”,賦予院系更多自主權,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更自由、開放的制度環境。例如,浙江大學推進簡政放權,擴大院系的辦學自主權和資源統籌能力,探索院系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管理體制,同時制定一系列鼓勵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如學生創新創業的學分轉換、彈性學制、保留學籍休學創業等等。

          激勵機制上,從教師考核、學生激勵等多方面,激發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動性。例如,南京大學積極構建學生動力機制、質量持續改進機制、教師動力機制,優化校內高層次人才計劃的考核評價辦法,使優秀的高層次人才能夠潛心教學科研,更好地培養一流人才,做出一流的原創科研成果。

          校園文化上,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多元、寬容失敗的氛圍,引導學生成長為愛國奮斗的創新人才。例如,西安交通大學持續推進“思想交大”建設,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四面旗幟”,深入開展閱讀一百本經典、認識一百位老師、聆聽一百場報告、參加一百場活動“四個一百”育人行動,將文化傳承融入育人全過程。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其內在規律、方式方法的認識和把握,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国产对白乱子子伦视频